中考指南高考必备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作文领导战略管理有方资本运作门店必备健康宝典礼仪天下
初中单科高中必修高效学习少儿智力青少心理财税必备成功励志绩效管理私募攻略纳税筹划网络营销
教师指南家教秘笈小学课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营销必胜赢在人才合法节税悟性管理采购管控创意陈列
杨匡汉:拒绝文学“迷信”和功利诱惑 - 看看网
看看网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文化 - 杨匡汉:拒绝文学“迷信”和功利诱惑
杨匡汉:拒绝文学“迷信”和功利诱惑
2011-11-25  作者:杨匡汉  阅读:  原文链接

    在中国,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宏伟目标,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血脉、灵魂和生命之链。文化之繁荣关乎一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

  文学无疑是文化领域里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是各类艺术形式之母。它的导引、教育、启迪、审美等功能,更多地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上善若水,滋润万物。中国文学对内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主张维护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选择自己文化与文学的权利,要看某种文化与文学是否适合于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有发言权,如鱼择水,如鸟投林,归依自明。中国文学把握自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命运,努力创造光昌流丽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及民族特色鲜明而为民众接受与满意的标志性精品,自然是文学家的神圣职责。

  跨文化对话警惕“泡沫性”和“仿制性”心态

  无论是文学界还是学术界,人们都喜欢谈论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文化/文明的异质性或不可通约是客观存在,本身没有冲突,冲突的其实是对文化/文明的价值判断。

  这些年,我们开始重视跨文化的对话,深入对话后就会发现,如果彻底瓦解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迁就对方的知识结构,我们要患上中国文化的“失语症”;也悟到,强调交流不仅是认识别的文明,更是重新认识自己。今天,一些有悟性的作家、学者,从“走向西方”又“回到东方”;曾前卫的作家,也开始给“李白、柳宗元‘打一个电话’”。遗憾的是,仍有不少人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显出心态上的膨胀,呈现一种“泡沫性”和“仿制性”。所谓“泡沫性”,就是把西方的价值观念无限放大;所谓 “仿制性”,就是对西方的表达方式亦步亦趋。两种倾向均不可取。

  在此情况下,讨论“全球化”和“民族性”的关系,的确关系到今日中国文化与文学之走向。但就目前而言,两者“统一”不过是浪漫主义的理想,因为事实上,今日之中国文学,离不开“西化”和“化西”的两难命题。中国当代文学究竟要不要择取人文性资源和运用本土化策略的问题,应从理论的角度提出来。

  任何文学创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资源的汇聚、选择、利用和转化。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其实拥有丰富的人文性资源,传统的理性智能与感性信息,现实的世态炎凉和鲜活内容,若以审美为中介,足可以帮助我们把共同的、永恒的东西显现出来。

  优秀人文精神传统应成重要资源

  在笔者看来,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传统,应成为当今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予以传承、盘活和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人注重活出个人样,活得有尊严。为老为释,诗书礼易,汉儒宋贤,程朱陆王,代代所崇尚的,乃是为文道法谋篇,为事格物致知,为民敢歌敢哭,仁、义、礼、智、信五字并言。中国人向往更高的精神自觉——建立在忧患意识之上的实践理性。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庄子曰“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由此,产生了“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的骚怨艺术,产生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有亮节的篇章,产生了“国破山河在”的有浩气的诗行,也产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作。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崇本息末,中国志士仁人的“无恒产而有恒心”,总以国家民族之盛衰、兴亡为怀,这一不可征服的脊梁,维系着黄土地上万千群类和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突破“舶来”观念,寻找“自身话语”,这对于建构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与实践十分必要和迫切。对此,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可研讨:一是如何发掘与整理丰富的古典理论资源,由当代意识激活而自铸新词;二是如何探悉属于中国文化母题性质的话语,寻求其“变奏”的规律,重新获取生命力和创造力;三是如何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学中的生命情调,并由此考虑中国人的思维习性与基本品格的当代体现;四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语境下,通过细读古今名篇,秘响旁通,而获得文学“以小见大”、“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五是如何对超出本土范围的相关性文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文化碰撞中“穿越西方中心主义”。

  在文化与文学界面上,“全球化”浪潮可能造成“同而不和”,而“民族化”追求才能形成“和而不同”。当今世界文化和文学理想的生态文明,需要的正是“和而不同”。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其发展的策略,其“走出去”的通行证,不妨用十六个字加以归纳:汲古润今,汲洋润中,深入当代,独辟自立。

  潜心为文 振采辞林

  在10年前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始终有一种感时忧国的使命感,近现代也连续不断。感时忧国的使命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深远传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蚌痛成珠”构造了从古到今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因。可以发现,池鱼思故渊,当代已有一批文学家表示出一种朴素的意愿,即应从民族的人文传统中寻找自己创作的基石。在“全球化”文化价值的霸权企图日益被人们识破的情况下,民族性的文化自觉和感时忧国的使命意识已变得越来越迫切,也要求我们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的使命。然而当代的现实是,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学者、教授和作家在人文科学中的力量十分薄弱,影响力微乎其微。经济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中能成就一大批专业精英人士,产生真正深具人文关怀、“天下为公”的知识阶层则相当困难。这是值得注意的时代性文化病征。

  此时此刻,文学需要“三拒绝”:拒绝工具理性,拒绝文而不化,拒绝使命感的失落。同时需要“三呼唤”:呼唤人文理性,呼唤重读传统,呼唤民族的自主性和文学的本体论。这就要求我们缔书缘脉继炎黄,感时世再创辉煌;也要求我们为了同一个文化强国的光荣与梦想,同舟共济,共襄大业。

  文化强国,需要从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催动“文化自强”这三个维度,在不断反思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就文学界而言,要少唱高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目前的文学界有没有“迷信”?有几种流行的说法可算“迷信”,需要破除。一是“文学边缘说”。客观上文学确实被挤到“边缘”,主观上自叹“边缘人”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其实在“边缘”挺立、发力,并能动地呼应“中心”,是文学家的常态。二是“文学次要说”。在不少地方,人们把经济看得最重,“引资”、“工程”等居于要位,文学仅列末席、无足轻重。其实,文学关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能更有深度地影响社会精神和道德风尚。时尚所推崇的“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所宣扬的明星大腕,充其量只是“三分钟娱感”,以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而论,不会有什么生命力。所谓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优秀的先进文化引领有器度、有气象的力作。三是“文学狂欢说”。与“边缘”、“次要”异向的是走另一个极端:众神狂欢。五花八门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的文学评奖,搞得热闹非凡,甚至一个并不富裕的城镇,为了造势也玩起什么“全国性大奖”,但结果是“狂欢”一过,风光不再。

  坦率地说,当下的文学景观是作品铺天盖地,精品寥若晨星。这实际上是繁华遮蔽下的贫困。文学工作者要从种种“迷信”的困扰和功利的诱惑下解放出来,如钱锺书先生所言,“敢云大隐藏人海,且耐清寂读我书”,潜心为文,振采辞林,回到“数年磨一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消费语境中倡导人文精神

  在市场化意识强烈和读者是“上帝”的今天,文学受影视、传媒、网络的影响与冲击越来越大。也有人预言,再过10年或20年,文学图书面临消亡。我不太相信这种山寨版的“预言”。

  诚然,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目前的确面临三重强势话语的压力:“西方”对“东方”,“科技”对“文学”,“消费”对“精神”。但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其传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能撼动人心的,是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上达,并非“后”“后”又“后后”。文学终究要有特殊、恒久的精神价值和力量。

  中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家,不仅使汉语艺术臻于精美,更把人世间隽永的诗意、人性中美好的情感、苦难命运中闪光的念想,书写并传递给生活在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的华夏子民,让文学的高致和艺术的元素渗透到我们栖居的各个角落。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思想、以良心、以情感、以想象,温热着千千万万颗有追求和梦想的心灵。在今天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时候,如果没有了文学的情怀和智慧,缺失了文学的理想和操守,精神的空虚必然随之而来,中国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事物和中国人生活中最美妙爽心的意趣,将会黯然失色。因此,在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既是为了重温它的荣光,更是为了以文学圣洁的形式,来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心灵的高尚以及生命的尊严。文学会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把目光放得更远。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砥砺奋斗,作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文学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版权声明】 以上《杨匡汉:拒绝文学“迷信”和功利诱惑》之图文信息归《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所有。未经《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书面许可,不得为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翻印。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保留所有权利。
- 文章分类 -
时政   社会   财经   产业
娱乐   体坛   生活   健康
文学   科技   教育   社科
文化   技术文摘   科学文摘
360.00元/年
- 热点文章 -
更多文章
新区的梦想与挑战
正如它的名字,雄安,一个横空出世的地理概念,一跃成为“雄伟”和“安定”的象征。这一步出人意料的棋子,是如何下的,而它又能否破解超级城市困局?
朝鲜这六年
无论观察家们是否愿意承认,被“崩溃”传闻笼罩已有1/4个世纪的平壤当局自有其维系生存的秘诀;年少当国、笑容可掬的金正恩,行事风格也远比外界的预估来得强硬果决。
人民文学 2017年01期 要目
报告文学《塘约道路》,用明晰的思路、确凿的事例和真切的故事,将地方与国家、人与时代、发展与守护、创新与前景熔于一炉,我们从中也真切地体会到了文脉与国脉、文运与国运的深刻联系。 散文《建水笔记》,是一个综合了客观的文化历史与作家的个人发现的
人民文学 2016年12期 要目
2016年是值得留念的文学时段。 这一年,在文学及其相关领域里,对中国故事的精神、价值与分量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目标迈进的脚印坚实有力,佳作迭出,反响积极,写作、阅读和推广的联动态势更为自然成熟,形成了较以往更为浓郁
人民文学 2016年11期 要目
从一九五六年第九期《人民文学》发表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稿标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本期刊出的《女神》;从赵慧文对林震的心有灵犀,到陈布文对王蒙的烛照影响——六十载今昔往返中,王蒙给我们呈现了刻骨铭心的忆念“非虚构”与不拘一格
人民文学 2016年10期 要目
《怅望》是诗人马新朝生前所写的最后一组力作,犹如一座文学的纪念碑——关乎尊严,关乎热爱,关乎俯身大地的事体与伸向星空的内心,关乎生命的具象和抽象,关乎人世安详!
人民文学 2016年09期 要目
二三十岁的年龄,正是活力和才情上涌之时。翻开《人民文学》历史,你会惊讶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北极村童话》出自不满二十二岁的王蒙、迟子建。跟他们相比,如今的青年作家发轫期整体上似乎延后了许多。文学向来不以年轻与否论英雄,然而,年轻出英才
人民文学 2016年8期 要目
近年来,每逢第八期,我们都以军人、军队与军史题材作品组成庆祝建军节专号或专辑。这一次,我们没有特别标明,但读后便知,中篇小说栏中的三分之二、短篇小说头条,都是故事相关、艺术讲究、视角独特的军事文学佳作。
人民文学 2016年7期 要目
缘于战士一次自作主张的“绑票”行动,财主家的小少爷进入红军队伍中。错误被纠正之后,却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送他回家,在酷烈的战事和恶劣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的纠结和艰险情形下,他在长征路上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红军战士的保护和疼惜——以格外稀缺的食物、
人民文学 2016年06期 要目
近期最令人欣喜的文学事件,是国际安徒生奖首次颁发给中国作家,曹文轩成为这一世界级重要文学成就奖项的首位中国得主。《蜻蜓眼》是曹文轩的最新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如同影响巨大的《草房子》那样,可以视为“儿童文学”,更应该看作是经典文脉上的文学。
关于看看·订购指南·联系我们·出版物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
看看网(www.kankan.cn)
版权所有 北京金士兰经济文化有限公司  京ICP备07010955号-2
Copyright © 2005-2021 Kingsland Media Service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