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指南高考必备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作文领导战略管理有方资本运作门店必备健康宝典礼仪天下
初中单科高中必修高效学习少儿智力青少心理财税必备成功励志绩效管理私募攻略纳税筹划网络营销
教师指南家教秘笈小学课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营销必胜赢在人才合法节税悟性管理采购管控创意陈列
陶艺管窥 - 看看网
陶艺管窥
2006-6-28  作者:何征  阅读:  

    “陶艺”是从陶瓷中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都这么叫。而我以为,陶艺是作者对其作品的一种通称吧了。其实哪件陶瓷作品算是,哪些又不算是“陶艺”呢?难以界定。所谓陶艺作品,大概与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是有差异的。它是作陶人某阶段,凭灵感、爱好而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上,用深奥之说,大有“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之感,用平实的话说,陶艺就是用陶土来创作的“艺术作品”。

    远古周易中有五行八褂的符号,金、木、水、火组成了大千世界,它诠释乾坤万物。而恰恰巧合,陶瓷的产生过程,又涵括了这八褂五行。如陶釉含金属,陶泥为土,水拌陶土,火烧陶器。如此辩证互为依存,互为转换,这样说来世上还有何等艺术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呢?陶泥秉性有如“太极”在千揉百绕中诞生了一个造型,在烈火的烧烤下作品得到了“永生”,这是陶艺,也是人生。

    今天人类,一面在追求高物质的享受,一面又想在精神的家园中寻觅过去,返回自然。精神的追求往往具有双重性,泥是人类生命的本源,它滋养大地万物,正因为它是自然的物质,所以它显示出来的美,正好弥补了这个时代的空隙。于是陶、木、竹、藤等自然的物质在略加修饰后,又重新进入了现代都市的生活中,成为艺术的“新宠”,在城市小资们精神困惑与惘然时,能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也许这是当代陶艺升温的一个原因吧。

    陶艺历经千年,盛载着光辉一路走来。陶艺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寻求创新是艺术永远的话题。创新是绝对的,但创新不是对原有的“破坏”,更不是对传统的否定。在形式与内容的问题上,不是简单的理解陶艺只要“歪斜”、“粗糙”、“晦涩”、“怪异”即可。而是看其能否表达出陶艺美感,并具有民族艺术特征,在形式内涵上能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所用。毛泽东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实、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假如我们割断了这种文化的联系,一味地照搬或摹仿某种形式,只能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民族有历史,艺术家有国籍,古今中外没有哪位艺术家是靠摹仿何种“经典”而成功的。一部陶瓷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历史。站在这个高度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脉胳,在长期文化演变过程中,它所蕴含的审美形式准则,即在题材内容上的装饰、含蓄与内敛性,传递着天真、平淡与不张扬的“青瓷”境界。我以为这就是薪火相传的文脉,是我们所需要继承的遗产。

    陶艺是一种文化,它的终极目的,是将自我情感融入生活中,并把它当作是思想的境界,一种交融着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体会到,陶艺有三种意境:其一是“神秘之美”。陶瓷火的艺术,器物从成形到烧制是一个充满想象与期盼的过程,伴随着窑火的闪烁,带着成功与失败,欣喜与沮丧,惟有做陶者才能领会,即“窑变”美的魅力。其二是“肌理之美”。陶瓷材质肌理变化万千,陶质的厚重拙朴,瓷质的冰肌玉洁,呈现着毫无修饰的实在。这种美既古朴又精致,在人泥接触结合的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是自然偶发的抽象美,大有可遇而不可求之感。即使过程中的某一缺陷也瑕不掩瑜,大拙若巧令人回味。无所娇饰,浑然天成,其实陶艺所要的意境是与禅宗文化相通的。其三是“过程之美”。在揉、捏、塑的过程中体验造型,当泥在手中塑造时,形态变化转瞬即逝,在变换中大有“无为而为”的态度。有如晋人王子猷剡溪雪夜访戴的传说那样,“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过程美溢于言表。“从欲为欢”在创作中任冲动而行,依心中的念头行事,快乐则恬淡,意足则心满,逍遥自在,毫无功利的创作动机,这才是真知至乐者。

    其实做陶并不需要人人都成为“陶艺家”。陶艺是一种文化过程的体验,有如“票友”只是目前尚未有这般的群众基础。我想大气的“汉俑”也非陶艺家们所为,仅仅是陶瓷工匠们的“产品”而已,但表现的内容、气质、神采确是至高的。其实今天所谓的“陶艺家”只是用陶泥这种材料当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千万勿神秘,更无需买弄,“我本洁来还洁去”才是艺术的真本意。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它为各类不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表现的舞台。“具象主义”“抽象主义”各有所好,价值的取向各不相同。艺术只有优劣之分,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但追求“真善美”是艺术永远的题目,作为执泥者该如何挖掘陶文化的内涵,透过纷繁燥热的表象,回悟静顿。以不二法门的精神去领会陶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不光是做形式的探求者,更要做陶文化的卫道者。